心理,的人,工作,人群,幸存者

提問: 索求:災后危機處理! 問題補充: 我是一名醫務工作者,急求災后危機處理相關文獻,重點是災后心理危機干預文獻! 医师解答: 抗震救災心理援助實用手冊A、心理危機干預 (衛生部《抗震救災衛生防疫工作方案》節選) P1-6B、災后心理援助常見問題問答 P6-14(附、P14分組情況表、P15地震災難受災人員健康篩查表、P16受害者信息及分組表、地震心理危機干預方案)C、創傷后應激障礙 P18-24D、抗震救災中居喪者的干預 P25-28E、個案(1)為地震幸存者提供必需品以及情感上的安慰 P28-31F、抗震救災中兒童心理應激反應的預防與處理 P31-33G、《教師如何輔導震災后的兒童》 P33-40H、個案(2)心理專家為40余地震孤兒做催眠 P40-42I、個案(3)自我心理調整 P42-44J、地震自救大全 P44-50 A、心理危機干預(節選) 一、干預前的準備 對災區情況的了解,包括道路、天氣和受災情況的了解,以及對目前政府救援計劃和實施情況的了解是保證心理救援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準備工作。 1.確定干預地點 2.確定干預對象及其分布和數量 3.制定危機干預實施方案 4.編制、印刷心理危機干預評估工具和相關宣傳資料 5.聯絡、了解所要干預社區、各家醫院、住院受傷人員、死難者及家屬分布和安置情況,制定具體的干預流程和路線。 6.干預團隊食宿安排,干預隊員自用物品,常用藥品的準備。 7.可能的話到達之后對當地精神科醫護人員進行危機干預知識培訓,擴大人力資源。 二、行動計劃的制定 (一)危機干預的目的 積極預防、及時控制和減緩災難的心理社會影響;促進災后心理健康重建;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心理健康。 (二)原則 1. 與整體救援活動整合在一起進行,及時調整心理救援的重點,配合整個救災工作的進行; 2. 以社會穩定為前提工作,不給整體救援工作增加負擔,減少次級傷害; 3. 綜合應用干預技術,個體化的針對目前問題提供幫助。 4. 保護接受干預者的隱私,不隨便透露個人信息; 5. 明確心理危機干預是醫療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萬能。 (三)方法 評估、干預、教育、宣傳相結合,提供災難心理救援服務;盡量進行災難社會心理監測和預報,為救援組織者提供處理緊急群體心理事件的預警及解決方法;促進形成災后社區心理社會干預支持網絡。 (四)確定目標人群及數量 本次地震災難的心理受災人群大致分為五級人群。目前的重點干預目標從第一級人群開始,一般性干預宣傳廣泛覆蓋五級人群。 第一級人群:為直接卷入地震災難的人員,死難者家屬及傷員。 第二級人群:與第一級人群有密切聯系的個人和家屬,可能有嚴重的悲哀和內疚反應,需要緩解繼發的應激反應;現場救護人員(消防、武警官兵、120救護人員、其它救護人員),以及地震災難幸存者。該人群為高危人群,是干預工作的重點,如不進行心理干預,其中部分人員可能發生長期、嚴重的心理障礙。 第三級人群:從事救援或搜尋的非現場工作人員(后援)、幫助進行地震災難后重建或康復工作的人員或志愿者。 第四級人群:受災地區以外的社區成員,向受災者提供物資與援助,對災難的可能負有一定責任的組織。 第五級人群:在臨近災難場景時心理失控的個體,易感性高,可能表現心理病態的征象。 (五)時間表 根據目標人群和干預隊成員人數,排出工作日程表。 (六)確定干預技術 ABC 法: A、心理急救,穩定情緒 B、行為調整,放松訓練,晤談技術(CISD) C、認知調整,晤談技術(CISD)+眼動脫敏信息再加工技術 1.首先要取得受傷人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 2.提供疏泄機會,鼓勵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情感表達出來; 3.對訪談者提供心理危機及危機干預知識的宣教、解釋心理危機的發展過程,使他們理解目前的處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對生理和心理應激的應付能力; 4.根據不同個體對事件的反應,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預方法,如:積極處理急性應激反應,開展心理疏導、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矯正、放松訓練、晤談技術(CISD)等,以改善焦慮、抑郁和恐懼情緒,減少過激行為的發生,必要時適當應用鎮靜藥物; 5.除常規應用以上技術進行心理干預外,引入規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預方法--眼動脫敏信息再加工技術; 6.調動和發揮社會支持系統(如家庭、社區等)的作用,鼓勵多與家人、親友、同事接觸和聯系,減少孤獨和隔離。 (七)干預技術要點 1.心理急救 (1)接觸和參與 目標: 傾聽與理解。應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強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開始與幸存者接觸。 (2)安全確認 目標: 增進當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提供實際的和情緒的放松。 (3)穩定情緒 目標: 使在情緒上被壓垮或定向力失調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靜、恢復定向。憤怒處理技術、哀傷干預技術。 (4)釋疑解惑 目標:識別出立即需要給予關切和解釋的問題,立即給予可能的解釋和確認。 (5)實際協助 目標: 提供實際的幫助給幸存者,比如詢問目前實際生活中還有什么困難,協助幸存者調整和接受因地震改變了的生活環境及狀態,以處理現實的需要和關切。解決問題技術。 (6)聯系支持 目標: 幫助幸存者與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來源,包括家庭成員、朋友、社區的幫助資源等等建立短暫的或長期的聯系。 (7)提供信息 目標: 提供關于應激反應的信息、關于正確應付來減少苦惱和促進適應性功能的信息。 (8)聯系其它服務部門 目標: 幫助幸存者聯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將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務。甄別處理。 2.心理晤談 通過系統的交談來減輕壓力的方法,個別或者集體進行,自愿參加。對于病房的輕癥地震病人,或醫護人員、救援人員,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組進行集體晤談。 心理晤談的目標:公開討論內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資源動員;幫助當事人在心理上消化創傷體驗。集體晤談時限:災難發生后24-48小時之間是理想的幫助時間,6周后效果甚微。正規集體晤談,通常由合格的精神衛生專業人員指導,事件發生后24-48小時之間實施,指導者必需對小組幫助有廣泛了解,指導者必需對應激反應綜合征有廣泛了解,在事件發生后24小時內不進行集體晤談。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員都必須參加集體晤談。 晤談過程:正規分6期,非常場合操作時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進行。 第一期 介紹期:指導者進行自我介紹,介紹集體晤談,的規則,仔細解釋保密問題。 第二期 事實期:請參加者描述地震事件發生過程中他們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實際情況;詢問參加者在這些嚴重事件過程中的所在、所聞、所見、所嗅和所為;每一參加者都必需發言,然后參加者會感到整個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 感受期:詢問有關感受的問題:事件發生時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過類似感受嗎? 第四期 癥狀期:請參加者描述自己的應激反應綜合征癥狀,如失眠、食欲不振、腦子不停地閃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減退,易發脾氣,易受驚嚇等;詢問地震事件過程中參加者有何不尋常的體驗,目前有何不尋常體驗?事件發生后,生活有何改變?請參加者討論其體驗對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響和改變? 第五期 輔導期:介紹正常的反應;提供準確的信息,講解事件、應激反應模式;應激反應的常態化;強調適應能力;討論積極的適應與應付方式;提供有關進一步服務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問題;給出減輕應激的策略;自我識別癥狀。 第六期 恢復期:拾遺收尾;總結晤談過程;回答問題;供保證;討論行動計劃;重申共同反應;強調小組成員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資源;主持人總結。 整個過程需2小時左右完成全部過程。嚴重事件后數周或數月內進行隨訪。 晤談注意事項:對那些處于抑郁狀態的人或以消極方式看待晤談的人,可能會給其他參加者添加負面影響;鑒于晤談與特定的文化性建議相一致,有時文化儀式可以替代晤談;對于急性悲傷的人,如家中親人去世者,并不適宜參加集體晤談。因為時機不好,如果參與晤談,受到高度創傷者可能為同一會談中的其它人帶來更具災難性的創傷。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單次實施。受害者晤談結束后,干預團隊要組織隊員進行團隊晤談,緩解干預人員的壓力。(6)不要強迫敘述災難細節。 3.松弛技術 除了那些分離反應明顯者,對所有被干預者教會一種放松技術: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 三、心理危機干預過程 (一)專家組應該迅速給政府及相關部門提出建議 1.如果有些醫院傷員及家屬過于集中,會給救援工作和善后處理帶來一些隱患,建議盡量將其分散救治; 2.對于死者家屬的安置要盡可能分散,持續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幫助;防止他們在一起出現情緒爆發,以免善后處理被動。 3.對死傷者及其家屬的信息通報要公開、透明、真實、及時,以免引起激動情緒,給救援工作帶來繼發性困難。 4.在對傷員及家屬進行心理救援同時,政府各部門要對參與救援人員的心理應激加以重視,組織他們參加由工作組提供的集體心理輔導。 5.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利用媒體的資源,向受災民眾宣傳心理危機和精神健康知識,宣傳應對災難的有效方法,動員當地政府人員、援救人員、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或志愿者接受工作組的培訓,讓他們參與心理援助活動。 6.定期召開信息發布會,將救援工作的進展情況及已做的工作,讓公眾了解,注意發布前把必須傳達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記者的問題要盡可能精確和完整,,盡可能保證屬實,如果沒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實回答;積極主動,引導輿論導向。 7.建議指揮部能夠進一步協調各部門關系,以便心理危機干預工作的順利進行。 建議提出后,應該盡量和當地政府溝通,以取得重視并采納,并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抓落實。 (二)工作流程 1.聯系救援指揮部、各家醫院,確定地震災難傷員住院分布情況,以及進入現場救援的醫護人員情況。 2.擬定心理危機干預培訓內容、宣傳手冊、心理危機評估工具,并緊急印刷。 3.召集人員夜間舉行技術培訓以便統一思想和技術路線,內容包括心理危機干預技術、流程、評估方法等。 4.緊急調用當地精神衛生中心的人員和設備等。 5.分組到各家醫院,社區,訪談地震災難傷員、相關醫護人員,發放心理危機干預相關知識宣傳資料。 6.應用評估工具,對訪談人員逐個進行心理篩查,重點人群評估、危機動力分析。 7.根據評估結果,對出現有心理應激反應的人員當場進行初步的心理干預。 8.在每一家醫院均向醫院領導提出有關病人的指導性診療和處理意見、工作人員與病人溝通處理技巧、工作人員自身心理保健技術。 9.對每一個篩選出有急性心理應激反應的人員進行隨訪,強化心理干預和必要的心理治療,治療結束后再次進行心理評估。 10.對社區干部、醫院醫護人員進行了集體講座、個體輔導、集體晤談等干預處理。發現現場救援的醫護人員普遍出現明顯的應激反應,主要的表現為,創傷地震災難場景的閃回,情緒不穩定、焦慮,食欲差、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 11.每天晚上工作組人員召開會議,總結當天工作,對工作方案進行調整,并部署下一步的工作。對干預人員開展督導。參考文獻:http://q.163.com/qq471636806/blog/typb369/54502141200842713751381/#5450214120084271375138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ml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